今日(12月28日),工信部、國家衛健委、國家發改委、科學技術部、財政部、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醫保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發布《“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提出,“十三 五”期間,我國醫療裝備產業高速發展,市場規模快速擴大,2020年市場規模達到840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1.8%;制造體系基本健全,形成了22大類1100多個品類的產品體系,覆蓋了衛生健康各個環節,基本滿足我國醫療機構診療、養老、慢性病防治與應急救援等需求;
企業主體發展壯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00余家,主營業務收入4134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1.6%,形成了一批協作配套、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產品技術水平快速提升,突破了超導磁體、電子加速器、射頻/譜儀等一批關鍵技術,骨科手術機器人、第三代人工心臟、聚焦超聲治療系統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全球重要的醫療裝備生產基地。
但不可忽視的是,我國醫療裝備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在關鍵核心技術、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創新產 品推廣應用等方面還存在短板弱項。
《規劃》提出了五大目標:
到2025年,醫療裝備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主流醫療裝備基本實現有效供給,高端醫療 裝備產品性能和質量水平明顯提升,初步形成對公共衛生和醫療健康需求的全面支撐能力。
全產業鏈優化升級。醫療裝備亟需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礎軟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瓶頸短板基本補齊,初步建成創新力強、附加值高、安全可靠 的產業鏈供應鏈。
技術水平不斷提升。醫療裝備在預防、診斷、治療、 康復、健康促進、公共衛生等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體外膜 肺氧合機(ECMO)、腔鏡手術機器人、7T人體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統、質子重離子一體治療系統等一批高端產品實現應用。
企業活力顯著增強。醫療裝備龍頭企業的生態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大幅提升,涌現一批細分領域全球領先的單項冠軍企業,以及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和獨特工藝的專精特新 "小巨人”企業,大中小微企業融通發展。
產業生態逐步完善。醫學+工業、醫院+工廠、醫生+工程師等多維度醫工協同創新模式初步建立,健康醫學服務快速發展,遠程醫療、移動醫療、智慧醫療、精準醫療、中醫特色醫療等新業態全面創新發展。
品牌影響力明顯提升。醫療裝備產品認可度、品牌美譽度及國際影響力快速提升,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大幅提高,6-8家企業躋身全球醫療器械行業50強。
到2035年,醫療裝備的研發、制造、應用提升至世界先進水平。我國進入醫療裝備創新型國家前列,為保障人民 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務提供有力支撐。
重點發展7大器械領域
診斷檢驗裝備
發展新一代醫學影像裝備,推進智能化、遠程化、小型 化、快速化、精準化、多模態融合、診療一體化發展。發展新型體外診斷裝備、新型高通量智能精準用藥檢測裝備,攻關先進細胞分析裝備,提升多功能集成化檢驗分析裝備、即時即地檢驗(POCT)裝備性能品質。
治療裝備
攻關精準放射治療裝備,突破多模式高清晰導航、多靶區腫瘤一次擺位同機治療、高精度定位與劑量引導、自適應 放射治療計劃系統(TPS)等技術。
攻關智能手術機器人,加快突破快速圖像配準、高精度定位、智能人機交互、多自 由度精準控制等關鍵技術。發展高效能超聲、電流、磁場、激光、介入等治療裝備。推進治療裝備精準化、微創化、快捷化、智能化、可復用化發展。
監護與生命支持裝備
研制腦損傷、腦發育、腦血氧、腦磁測量等新型監護裝備,發展遠程監護裝備,提升裝備智能化、精準化水平。
推動透析設備、呼吸機等產品的升級換代和性能提升。攻關基于新型傳感器、新材料、微型流體控制器、新型專用醫療芯片、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醫療級可穿戴監護裝備和人工器官。
中醫診療裝備
發揮中醫在疾病預防、治療、保健康復等方面獨特優勢, 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深度挖掘中醫原創資源,開發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可穿戴等新技術的中醫特色裝備,重點發展脈診、舌診以及針刺、灸療、康復等中醫裝備。
促進中醫臨床診療和健康服務規范化、遠程化、規模化、數字化發展。
婦幼健康裝備
發展面向婦女、兒童特殊需求的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健康促進等裝備。攻關優生優育診斷分析軟件及裝備。
研制孕產期保健、兒童保健可穿戴裝備,推動危重癥新生兒轉運、 救治、生命支持以及嬰幼兒相關疾病早期篩查等裝備應用。促進婦幼健康裝備遠程化、無線化、定制化發展。
保健康復裝備
發展基于機器人、智能視覺與語音交互、腦-機接口、人-機-電融合與智能控制技術的新型護理康復裝備,攻關智能 康復機器人、智能助行系統、多模態康復輪椅、外骨骼機器人系統等智能化裝備。
促進推拿、牽引、光療、電療、磁療、能量治療、運動治療、正脊正骨、康復輔具等傳統保健康復裝備系統化、定制化、智能化發展。
提升平衡功能檢查訓練、語言評估與訓練、心理調適等專用康復裝備供給能力。
有源植介入器械
加快植入式心臟起搏、心衰治療介入、神經刺激等有源植介入器械研制。發展生物活性復合材料、人工神經、仿生皮膚組織、人體組織體外培養、器官修復和補償等。
推動先進材料、3D打印等技術應用,提升植介入器械生物相容性及性能水平。
攻關重要零部件、供應鏈、技術平臺能力
在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方面,文件要求通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予以支持,持續推進診療裝備與生物醫用材料、生育健康及婦女兒童健康保障、主動健康和人口老齡化科技應對、 中醫藥現代化等領域前沿基礎技術研究。
鼓勵醫療裝備與新材料、電子信息、航空航天、核工業、船舶等行業跨領域合作,加強材料、部件、整機等上下游協同攻關,加快補齊制 約產業發展的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礎軟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等瓶頸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