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大涼山的一戶農家,阿婆做完手術才7天就被兒子背回家里,兒子放下她轉身就去外面打工了——3000元手術費是要還的。遲寶榮把錢包里所有的錢給了阿婆,阿婆艱難地向她作揖的情景讓她永世難忘。她想,如果像阿婆這樣的農民有了醫保,疾病就不會那么可怕,日子也不會那么難過了。
讓遲寶榮想不到的是,就在那一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正式鋪開。如今,它已覆蓋全國8億多農民,使他們不再完全暴露在大病風險之下。新農合只是先聲。2009年4月6日,新醫改方案呱呱墜地。五大改革漸次進入攻堅克難階段。一度壓在中國人肩頭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以逐漸緩解。衛生部黨組書記、副部長張茅說,“十一五”期間,個人負擔的醫療費用已經從52%降至38%,群眾的就醫負擔明顯減輕。
2月27日,溫家寶總理在與網友交流時重申:“絕不讓有人因為貧窮而疾病得不到治療,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讓人人病有所醫
日前,衛生部部長陳竺在分析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時指出,醫保的長期缺失是百姓不堪重負的主要原因。改革開放之初及隨后一段時間,舊有的保障體系崩潰,新的“保護傘”沒有形成,千斤重擔都是百姓自己扛,以至于不少家庭因病返貧、因病致貧。2007年兩會,有政協委員在描述這種情況時引用了兩個順口溜——“辛辛苦苦幾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120一響,一頭豬白養”,形象地呈現了人們患病后的辛酸。
這種情況隨著新醫保體系的建立得到極大改觀。
在農村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城市有城鎮職工醫保和城鎮居民醫保,基本上把絕大多數中國人納入到“保護傘”下,而且這個“保護傘”越來越有力。新農合試行之初人均才30元,今年僅政府財政補助就達200元,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甚至更多。城鎮居民醫保也連年走高。這都極大地提升了人們的抗風險能力。
“醫保體系建立以后,老百姓能看病也敢看病了,不像以前小病扛、大病拖,實在不行了才往醫院抬。”全國政協委員姚乃禮說,政府財政補貼下的醫保讓老百姓切切實實得到了好處,走出了原來的惡性循環。
記者曾在河南一家農戶看到,女主人麥收時突然中風,被人送到醫院,由于搶救及時,基本上沒有留下后遺癥。7000塊醫療費一半多從新農合中出了。她一邊慶幸自己參合,一邊遺憾地指著鄰居家說:“看病要是早點有報銷的話,他們家老太太就不會死那么早了。她沒趕上好時候。”
根據國際的經驗分析,醫療費用上,一般個人負擔比較合理的水平是在30%以下,政府和社會負擔達70%以上。目前,隨著財政投入力度的加大,中國人個人支付比例連年下降,已經降至38%。“我們也希望保持個人負擔比例下降的趨勢,如果在‘十二五’末能夠達到30%甚至30%以下,對解決群眾看病貴的問題可能會有更加明顯的效果。”衛生部黨組書記、副部長張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