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針灸學會第五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舉行中醫針灸發展應對四大挑戰。
8月20日,中國針灸學會第五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在京召開。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在會上作了題為《抓住機遇,推動針灸事業快速發展》的報告。王國強指出,要充分認識中醫藥的科學價值和繼承發展中醫藥的重要現實意義,認清針灸發展存在的問題,積極應對挑戰,創新服務模式,發揮綜合優勢,推動中醫針灸事業更好更快發展。
大會選舉產生中國針灸學會第五屆理事會,王國強被推選為中國針灸學會名譽會長,劉保延當選中國針灸學會第五屆理事會會長,楊金生當選秘書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被授予中醫申遺工作突出貢獻獎。中國科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程東紅,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韓濟生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石學敏院士,國醫大師賀普仁、程莘農等出席大會。
王國強指出,中醫針灸發展面臨四個方面的問題和挑戰:一是針灸學理論發展相對滯后。能夠充分體現針灸特點、有效指導針灸臨床診療實踐的辨證論治體系還比較薄弱,理論學習與臨床實際脫節,同時許多現代效應機制的研究成果沒有及時轉化成在臨床可以適用的適宜技術和方法。
二是服務模式單一。目前醫院以疾病進行分科診治的模式中,“針灸”以療法進行分科,許多針灸治療效果很好的病癥,由于服務模式而被篩選到了其他科室。這種以“針灸科”為基本單元的單一服務模式,阻礙了針灸作用的發揮。
三是針灸多種療法配合應用的優勢淡化。多種針灸方法配合使用,可以明顯提高針灸療效。但目前在許多針灸科,灸法、刺絡放血等療法已經很少應用,單一針刺或輕視針刺手法等現象,已明顯制約了針灸療效的提高和適應癥的擴大。
四是針灸國際化的“倒逼”態勢。發源于中國的針灸已逐漸變成了各國醫療衛生體系的組成部分之一。國際化發展已經給我國針灸的發展形成了嚴峻的“倒逼”態勢。
王國強說,中醫藥工作者特別是針灸工作者要有憂患意識,有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發展中醫針灸要重點做好六個方面工作:
一是創新服務模式,擴大服務范圍。要充分發揮針灸適應范圍廣泛、簡便易學、便于推廣、成本低廉的優勢,探索建立現代醫院中適宜針灸快速健康發展的服務模式,采取多種形式使針灸進入臨床各個科室,在各種疾病的不同階段采用針灸療法;讓針灸進農村、進社區,鼓勵全科醫生學習應用針灸;在治未病中發揮針灸安全、有效、整體調整的優勢。
二是發揮綜合優勢,提高臨床療效。在某些疑難病癥中,綜合應用針灸多種方法并與藥物結合,能解決多因素、復雜性疾病的長期持續治療與康復問題,達到提高療效、縮短療程、節約醫療資源、減少治療費用的目的。要充分發揮藥物治療與針灸治療的綜合療效,努力提高針灸在疾病防治中的貢獻率。
三是臨床與科研相結合,創新理論與實踐。要凝練出具有原始創新的關鍵科技問題,借用轉化醫學的理念和方法,將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相結合,將研究結果回歸到針灸理論體系完善和構建上,回歸到針灸療效的提高上。要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加強針灸設備儀器的研發。
四是加快學術傳承,傳播針灸知識和文化。要全面推進針灸學術流派和思想的傳承研究、針灸治療技術的挖掘與創新、針灸知識的普及和適宜技術的推廣,大力推進中醫文化建設,建立針灸科普資源隊伍,普及針灸知識,使中醫學的健康觀、疾病觀、養生觀等理念深入人心。
五是抓好標準建設,加強標準應用。要高度重視針灸國際標準的轉化工作,做好我國國家標準的制定,加快針灸國際標準制定的步伐,把握我國在針灸國際標準方面的話語權。要注重標準的推廣和應用,建立針灸標準推廣應用基地,驗證標準的適用性和權威性。
六是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擴大國際影響。要緊緊抓住針灸走向世界的優勢,建立針灸學術交流與科技教育合作的平臺,學習引進先進的國外科研教育技術與方法,促進針灸發展提高。要培養高層次、實用型的國際合作人才,提高國際交流水平和能力,不斷擴大我國在國際針灸界的影響。(記者高新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