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加快中醫院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投入力度,完成市中醫院二期工程建設,建好市級中醫龍頭機構。加強區縣級中醫院基礎設施建設,完成萬州、涪陵等區縣中醫院改擴建在建工程,推進市中醫骨科等13所區、縣中醫院改擴建工程。加大中醫院設備投入,提高現代化診療水平。力爭5年內新建成三級中醫院5所、二級甲等中醫院8所。
二是大力提升中醫藥教育水平。整合中醫藥教育資源,研究組建重慶中醫藥學院,提高中醫藥教育總體水平,增強中醫藥高級人才培養能力和凝聚功能,帶動中醫藥事業持續發展。進一步加強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建設,建成培養中醫藥??茖哟稳瞬呕?,為基層輸送大批實用型中醫藥人才。調整現有中等職業衛生學校專業結構,加強中醫護理、藥劑、推拿按摩、保健等方向職業技術人才培養,滿足市場中醫藥適宜技術人才需求。
三是著力打造中醫藥名牌。推進第二批國家臨床研究基地建設,重點培育3~5所區縣中醫名院,積極打造中醫名科,多舉措培育造就一批市級、區級中醫名家,力爭開發5~10種中醫名方。
四是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選拔培養中醫藥學科帶頭人,打造中醫藥高端人才群體。加強中醫臨床骨干人才培養,進修培養中醫臨床骨干;提升鄉村和社區中醫藥人才隊伍水平,培訓提高基層中醫人員。建立相應培訓基地,開展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中醫全科醫師培訓和中醫護士培訓;強化中青年中醫藥人員跟師帶徒;引進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壯大中醫藥人才隊伍;廣泛開展西學中。
五是大力提升中醫藥科研創新能力。整合中醫、中藥科研資源,聯合攻關,共同研發,形成5~10個優勢病種,開發5~10個中藥新藥。強化國家級重點研究室、三級實驗室、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和研究室的建設;研究整理名老中醫的臨床經驗。
六是繼續創建中醫藥先進單位。積極推進國家和市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示范單位、全國基層中醫工作先進單位建設。實現所有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中藥房達到建設標準。大力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重點建設5個縣級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基地。
七是積極推進中醫藥文化和信息化建設。推進市中醫博物館、中藥植物博物館、名醫館等中醫文化建設項目。強化中醫文化和信息化示范單位建設,積極推出中醫藥文化優秀作品。廣泛開展中醫藥科普宣傳。建立中醫藥政務信息平臺,以電子病歷為基礎,加強醫院信息化建設,實現中醫院基本數字化。
八是大力發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積極應用中醫藥方法和技術防治重大疾病和多發傳染病,支持縣級以上中醫醫院建立“治未病中心”。鼓勵企業開發中醫藥保健產品,開展藥浴、藥膳、保健按摩等傳統養生保健服務項目。
同時,通過加強領導、營造中醫事業發展良好環境,加大中醫投入,多方籌集發展資金;優化中醫藥基本醫療保險政策,適當提高報銷比例,增加報銷項目和降低起付線;制定有利于中醫藥發展價格措施,新增一批中醫類醫療服務項目,適當提高中醫藥傳統治療技術的服務價格;深化改革,適當放寬中醫藥機構的設置,鼓勵社會資本舉辦獨立的中醫藥機構;強化內涵建設、改進服務模式,調整服務結構,強化行業監管等多舉措,推進“十二五”中醫藥事業快速發展。
據介紹,“十一五”期間,重慶市認真貫徹落實黨和政府的中醫政策,深化改革、突出特色,中醫事業得到較快發展:中醫資源總量大幅增長,中醫藥資質專業人員、醫院固定資產總值、設備總值較“十五”期間均有較大突破;中醫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健全,基本形成了以市中醫院為龍頭,區縣中醫院為主體,綜合醫院、鄉鎮衛生院、社區服務中心中醫科為基礎,民辦中醫機構為補充的中醫藥服務體系;中醫機構服務能力顯著增強;中醫人才隊伍和科技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中醫發展環境有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