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話艾灸
古人云:“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那么,灸法到底起源于什么年代?古代文獻典籍對此都有哪些記載?艾灸為什么能發揮針、藥不能起到的療效?現代醫學是如何揭示灸療奧妙的?帶著這些饒有興趣的問題,記者近日專門采訪了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常務理事、哈爾濱綠色春天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李桂林。
“作為典型的中醫學外治法,所謂灸法,就是利用菊科植物艾葉做原料,制成艾絨,在一定穴位上,用各種不同的方法燃燒,直接或間接地施以適當溫熱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而達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種方法。”李桂林介紹,灸療歷史悠久,堪稱是中醫學中最古老的療法之一。據考證,艾灸療法的產生早于方藥,就針灸而言,灸法可能更先于針法。有關艾灸的起源,雖然還缺少可靠的資料印證,但目前多數學者推斷,這一療法的出現不會晚于原始社會。
灸,《說文解字》解釋為“灼也”,是用火燒灼的意思。李桂林為記者勾勒了這樣一幅畫面:在遠古的時期,華夏大地的先人們在狩獵、燒烤動物,以及用火取暖的過程中,可能因偶爾不慎被灼傷,結果卻使身體其它部位的病痛得到了意外的減輕或痊愈;多次的重復體驗,人們逐漸意識到灼燒的功效,進而主動地以燒、灼、熏、烤之法來醫治一些病痛,這恐怕就是最原始的灸療了。
而最早的對灸法的文獻記載, 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是目前能檢索到的首次記載灸療的醫學典籍。其所提到的各種經脈病證及心痛、癲狂、咳血、耳聾、瘰疬、癃、噎等急難病證,均可采用灸療之法。
先秦兩漢是我國傳統針灸醫學的重要形成時期。產生于秦漢之際的醫學巨著《黃帝內經》,把灸療當作一個重要的內容進行了系統詳盡的介紹。《靈樞·官能》篇中特別強調“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可見灸法在當時治病療傷中的地位已超過針刺之法。
從兩晉至唐宋,進入到我國針灸史上灸法發展的最重要階段。一方面,灸療專著大量出現,許多灸法典籍不斷更新;另一方面,醫籍中灸法占據的分量不斷加大。晉朝葛洪《肘后備急方》大量收集了當時及前人治之有效且又簡便易行的灸方,全書共109條針灸醫方,其灸方就占了94 條之多,可見灸療在當時臨床應用是非常突出的。
明清時期,我國針灸醫學從成熟逐步走向衰落,但這一階段也是我國針灸史上重要的文獻總結時期。如清人廖鴻潤的《針灸集成》,收載了大量灸療的歷代史料,予以分類編排。如制灸法一節,就選錄了《醫學入門》、《醫方類聚》、《局方》等多種前人的著述。在繼承前朝灸法的基礎上,明清醫家又進行了大膽的創新,涌現出艾條灸、雷火神針、太乙神針、桃枝灸、桑枝灸、藥錠灸等新的灸療方法。
“在清代中后期,由于統治者的偏見,針灸療法的發展逐步受到限制和打壓。”李桂林介紹說,清代后期的君王們認為,“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清政府在太醫院等官方醫療機構中廢止了針灸,導致整個針灸學的衰落。但由于灸法本身具有的“簡、便、驗、廉”等多種優勢,在民間仍廣泛流行,并深受黎民百姓的愛戴,故使得灸法的“火種”得以保存下來。
建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祖國中醫藥事業,使得古老神奇的灸法“春風吹又生”。特別是近20年來,灸法防治疾病范疇進一步擴大,防治病種迅速增多,用灸法防治各類病證已超過300余個,遍布于人體各個系統。當下,灸法防治的病種已不僅局限于一般常見病,還被嘗試于抗腫瘤及多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治療中,解決了多種現代醫學為之束手的疑難問題。
“祖國醫學認為,艾灸具有溫通經脈、祛風散寒、舒經活絡、活血助陽、回陽固脫、消瘀逐痹及防病保健等多重功效。”這是中醫學對艾灸的認識。李桂林告訴記者,隨著現代科學對灸療的深入研究,其作用機理主要被鎖定在藥物特性和艾灸熱輻射特效等兩方面。
艾絨的主要成分是精油,具有一定揮發性,燃燒時可釋放大量的熱能,既可抑菌、殺菌,又可通過艾火的熱力,對經絡腧穴產生溫熱刺激,達到疏經通絡、溫經散寒、扶正祛邪的功效,尤其適合于虛寒類病證。
科學研究則證明,艾灸燃燒時產生一種近紅外線,這種近紅外線是一種十分有效、并適應于機體養生和治療的物理因子,其輻射能譜對人體的穿透深度較遠紅外線更深,可多達10毫米,并借助皮下毛細血管網傳到更加廣泛的部位,易被人體所吸收。艾灸時產生的紅外輻射,還可為機體細胞的代謝活動、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
“現代科技的進步,也為艾灸的繼承與創新增添了許多新元素。”李桂林醫生介紹說,除了傳統的雀啄灸、回旋灸、隔鹽灸、隔附子灸等療法外,人們還陸續研制出“臍灸樂療”、“五季陰陽貫通灸法”等方法,前者是通過獨特的中藥復方艾柱、特色的中藥藥油、特定的藥用穴位,配合中醫五行音樂,治療便秘、失眠、痛經、肥胖、婦科炎癥、更年期綜合征等慢性病;后者將灸法與二十四節氣結合起來,更是收到了溫經通絡、調理臟腑、順暢氣血、平衡陰陽的療效。
“諸病疼痛,一灸了之。”李桂林評價說,相信憑借“簡、便、驗、廉”的傳統優勢和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精髓,古老的灸法在穿越了數千年的時空后,必將在醫改的今天煥發出勃勃生機,為解決百姓看病貴的問題提供質優價廉的醫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