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PwC公布了主要針對美國市場的年度健康產業報告。PwC全球健康創新部門的總監ChrisWasden對2013年新技術可能對健康產業帶來的改變進行了總結。這些潛在的改變主要是針對美國市場而言的,但對中國剛剛起步的健康信息學建設也不無啟發作用。他們一共總結了7條可能的改變:
1.消費者將對醫療支出更為敏感
對于消費者來說,某個醫療項目所需的花費長期以來是不透明的——我們對某種醫療技術要花費多少并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概念,一切都是以醫院說了算。但是,隨著諸如GoHealth等一批比價網站的崛起將引領醫療進入消費者時代。醫療費用將更加透明,消費者對醫療支出也將更為敏感。
2.雇主將從健康“投資者”逐漸轉變為健康“教練”
長期以來,雇主往往只是擔任一個健康“銀行家”的角色(因為他們要支付雇員的醫療保險)。然而,隨著日益增加的醫療支出,雇主將愿意承擔一個更為積極主動的角色——他們將利用各種新技術來有效敦促自己的雇員注意自身的健康管理,例如使用新的健康監測儀器來長期監測雇員的健康狀況、使用社交網絡來激發雇員的積極性等。
3.消費者的評價將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
我們一貫以為,消費者對醫院的評價往往是趨于負面的——但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事實正與之相反,消費者的評價更多趨于正面。因此,消費者的評價和滿意度將越來越受到重視。一批醫療點評類網站(如ZocDoc、RateMDs等)的崛起將帶來更大的影響力。
4.非醫生的醫務人員將能承擔更多的責任
醫生的短缺正成為醫療領域的一個難題。然而,隨著新儀器、技術的出現,護士、藥劑師也能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醫生數量短缺的問題。
5.醫療走入家庭
隨著遠程醫療(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們將能在家中就獲得一定的醫療服務。與此同時,隨著我們越來越注重醫療的結果(而非過程,即payforoutcomeorpayforservice),醫生將更傾向于讓病人在家中就能獲得有效的治療,更加依賴于遠程交流。
6.健康信息化(HIT)進一步擴大
在2013,醫生和消費者將更加關注健康信息化了。醫生們往往是技術的反對者,但隨著移動設備的普及,他們也將更為積極的參與到這一過程中來。當然,更多的便攜式設備也對醫院的信息安全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7.藥廠不再只關心藥物本身
新的一年,各大藥廠將不只關注藥品的生產,而更多轉向移動App、設備或監測儀的生產中去,因為這能夠讓他們更多的接觸到消費者群體并能更好的展示他們產品所能帶來的成效。舉例來說,輝瑞已經推出了一款專門為服用他們的產品立普妥(Lipitor,一種降壓藥)的消費者服務的移動App。諾華則投資了一家剛剛獲得FDA認證的藥物芯片公司ProteusDigitalHealth。
誠然,中國的醫療領域和美國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從政策到醫療模式到消費者習慣均有所不同。中國的健康信息學還只是在起步階段,但以上列出的7條,很大程度上是全球流行的趨勢。我們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