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十八大剛剛開局的背景下,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充分認識中醫藥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多元作用,通過中醫藥工作的“四個融入”,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貢獻。
將中醫藥融入經濟建設大局,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發展作貢獻。中醫藥是我國最具原始創新潛力的資源,有助于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中醫藥是發展潛力巨大的重要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助于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提升經濟發展水平。中醫藥發展健康服務業,具有涉及領域廣、吸納就業人數多、拉動消費作用大的特點。中醫藥作為對外服務貿易的優勢領域,國際需求日益增長,有助于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
將中醫藥融入文化建設大局,為扎實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作貢獻。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繁榮發展中醫藥文化,有助于建設中國特色醫務人員的職業精神,促進職業道德的提升;有助于建設中國特色健康文化,培育理性平和、注重“治未病”的社會健康理念;有助于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文化;有助于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將中醫藥融入社會建設大局,為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作貢獻。中醫藥是我國重要的醫藥衛生資源,具有簡便驗廉的特色優勢,符合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要求。發展中醫藥事業,發揮其特色優勢,有助于提高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控制醫藥費用過快上漲,建立政府承受得了、群眾負擔得起、中西醫并重的中國特色醫療保障制度和醫療衛生發展模式,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將中醫藥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大局,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貢獻。中醫藥源于自然,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是典型的綠色產業、生態產業、節約型產業。加強中藥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有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推動中藥材規范化、規模化種植,有助于生態修復、治理水土流失;發展中藥產業,有助于推進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發展中醫非藥物療法,有助于減少藥物的負面影響,節約資源,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十八大確定的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就是中醫藥事業發展所處的大局,只要我們把中醫藥工作放到這個大局中去謀劃和發展,中醫藥事業發展就有了廣闊的空間和堅實的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