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2日,浦東成為全國第一家申報、第一批掛牌的“國家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在內的一批專家認為浦東“底子好,潛力大”。當時,浦東得到了一個先行先試的機會——率先嘗試中醫藥服務補償機制,落實政府對公立中醫醫療機構投入傾斜政策,研究制訂具體補助辦法,實行中醫藥項目報銷優惠,雙管齊下,使百姓得到更多更好更價廉的中醫藥服務。
浦東新區積極探索發揮中醫藥優勢機制,于2011年制定了浦東新區中醫藥特色服務專項補助試行方案,以“補項目、補重點、補特色”為補助原則,遴選中藥飲片處方和20個常用中醫特色診療項目,當年兌現補助經費650萬元。2012年,補償范圍擴大至所有中醫診療項目和推廣應用的中醫適宜技術,并覆蓋至區屬各級公立醫療機構,補償經費提高至800萬元。同時,中醫藥診療項目均列入新農合補償范圍,村衛生室基本藥品目錄中的中成藥品種數由原30種提高至52種。此方案實施后,推拿、針灸等非藥物類服務量增加了22.9%。記者在社區走訪中發現,兩年來增加的不僅僅是數字,還有實力——作為和居民距離最近的基層醫療機構,浦東各街鎮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抓住了這一輪政策契機,中醫藥科室的軟硬件實力都得到了提升。
腰腿痛作為常見病,推拿、針灸的效果最明顯,中醫的非藥物療法需求量很大。可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沒有“動力”。已經在浦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做了十幾年中醫的楊燕青醫師分析:“中醫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一次的費用為50元,醫師累得滿頭大汗,收入還不如西醫開上幾張方子。”隨著中醫藥補償機制的落地,經濟杠桿起了作用。該中心主任陳國良坦言:“中醫藥服務有了額外補貼,醫師的積極性提高了,中心也有了發展中醫藥的動力。”2012年,該中心申請了浦東新區中醫科室標準化建設資金,將原來230平方米的中醫藥服務區擴大到640平方米,同時引進了3名上海中醫藥大學畢業的研究生。結果,中心的中醫門診量立刻增加了114%。尤其是骨傷、針灸“供不應求”,連浦西的患者也慕名而來。陳國良告訴記者,2011年該中心得到中醫藥補償8萬余元,2012年則為20多萬元,“患者不增加一分錢,得到的卻是稱心的服務。”
中醫藥補償機制不僅推動浦東4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藥事業發展,還帶動了浦東中醫藥產業的發展。目前,浦東以上海中醫藥大學和張江生物醫藥園區為立足點,加快中醫藥產研結合步伐,促使企業將研發成果直接投入生產。